当前位置:首页 »实时评论 »2014年画廊能否收复旧土
2014年画廊能否收复旧土
2014年03月04日
中国画廊业在经历了2005——2007年的第一个发展黄金期后即陷入了长达数年之久的发展低谷,不管是随后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是2011年的艺术品金融化浪潮,乃至2012年后的整体市场调整,都未能给中国的画廊界带来“二度春光”。那么,在久历磨难与风雨之后,中国的画廊业还能否在2014年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2005年——2007年是国内艺术界公认的画廊发展最为集中也是最为迅猛的黄金时期。虽然在这一时段内,借由国内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热,很多以当代艺术为主要经营方向的国内商业画廊、艺术机构过度粗放地进入市场,为日后的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埋下了“泡沫式”发展的隐患,但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画廊发展高峰期,才有了日后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后的国内一级市场。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隐患让市场在之后的数年一直深受其害,但也同样成就了今日中国画廊业的繁盛。
余毒未尽,画廊业仍需净化
很多人或许不愿承认,但事实确是如此:今日国内画廊界的整体萧条低迷,甚至举步维艰,正是在为最初的盲目发展埋单,只不过,在今日的埋单者当中,已经很少能再见到当年的身影。当别人在享受“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惬意之时,而我们却只能忙着“替他人还债”,不得不说今日的画廊经营者实在是有些“苦”得冤枉。
画廊在原本的市场链条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这是举世公认的国际惯例。而在国内,画廊的职能在被拍卖行以及交易所甚至是艺术品基金连番轰炸之后,变成了一个职能极为简单的买卖中间人:今天的展览只是为了明天的买卖。如此简单而单一的职能让画廊变成了画店。试问,退步到商店后的画廊还能有多少价值?而这样的价值又怎么配得上其原本的市场属性,被忽视甚至被淘汰又有何可悲伤?
大浪淘沙过后依旧坚守的画廊自然也不甘继续如此的境地,奋起反击自是必然,但长久以来的市场倒挂已然造就了某种交易定势:不管是艺术家本人也好还是画廊也罢,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作品参与到拍卖市场当中,以此来换回一年的生活用度。这样的情况自然加剧了拍卖领域市场地位的提升而削弱了画廊在市场当中应有的价值。在此消彼长间,画廊业越发羸弱而拍卖却越发壮大,直至发展到现在的市场倒挂。
不解决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两级倒挂问题,国内的画廊业就难有真正的发展。同样,如果不解决旧有的粗放式发展陋习,画廊业同样难有美好的明天。
新生力量带来新的生机
2012年的市场调整对于很多人而言显然不只是灰暗,还有希望。就在众多市场常见艺术门类在市场调整大潮中陷入低迷之时,当代水墨以及一些新的艺术门类开始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中崭露头角。从2011年开始,当代水墨先是在海外市场大放异彩,随后引得众多国内艺术机构的注意,一些画廊更是在抓住此时机借助当代水墨之力走上了市场复兴之路。“溪山清远”、“再水墨”、“工在当代”等众多跟当代水墨有关的学术展览先后在国内外上演,促动了当代水墨异军突起,引领了市场繁荣,令这一默默挣扎中的艺术门类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春天。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当代水墨艺术将会是未来10年中国艺术唯一能够真正与西方当代艺术分庭抗礼的中坚力量”。这样的说法或许过于武断,但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绘画精髓的当代水墨确实潜力巨大,值得众多市场操盘手放手一试。而在随后的市场表现当中,当代水墨也确实亮点不断,虽然在拍卖领域未有天价出现,但整体火热的局面还是让人不禁联想到了2005年前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热潮。
在如此大潮之下,一些原本就致力于当代水墨推广的商业机构自然获益匪浅,许多画廊经营者趁此良机赚了个盆满钵圆。或许是借此东风之力,很多新兴的艺术机构也开始选择以当代水墨为主要经营的方向,如原伊比利亚艺术中心在更名为蜂巢艺术中心后,就明确表示将会以当代水墨作为今后的主要推广对象,在其先后举办的几次大型展览中,当代水墨的确占据了大多数。与蜂巢艺术中心近似,2012年9月成立的新水墨意象馆也用其开馆大展“新水墨风向标”标明了自己的态度和发展方向。
“新水墨”与“当代水墨”之间究竟存有怎样的关联性,两者谁才是更能代表当前水墨领域特点的代名词?这一直是业界十分关注且头疼的事情。“新水墨”重在“新”字,而“当代水墨”意在“当代”。仔细考量起来,两个概念其实都是在强调时间性,即突出具有当代艺术语言的新的水墨创作方式。而这样的时间性虽然不足以完全区分新的水墨创作方式与传统水墨之间的差异,但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今天,两者都有存在的空间,也都有各自支持的群体。
“新水墨意象馆”从名字上即可看出其所支持的概念为“新水墨”。首先在概念上,新水墨意象馆执行馆长侯明轩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现在,很多人开始对‘新水墨’的概念提出了疑问,什么是‘新水墨’?我们有自己的观点,这种水墨创作形式首先要有传承性和民族性。世界文化当中如果没有中国的文化是不完整的,不管在发展、变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学习了多少别人的文化经验,都应该尝试着与我们本身的民族文化进行结合,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只不过‘新水墨’的创作本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发展融合了其它文化,但这种融合不应该是彻底地抛弃传统文化,需要有一定的传承跟延续。其次,还要有时代性。艺术创作应该跟时代同步,需要获得现代人的认可与接受,这就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跟时代接轨,融合当下的人文感受在创作当中。或许我们今天视之为传统的文化在其产生时期其实也是新的,只不过这种‘新’在传承了上百年之后,变成了我们眼中的‘老’,但这并不能掩盖其最初的‘新’的身份。‘新水墨’也是如此,只不过是在今天我们将其称为‘新’,但再过去几十年,这种‘新’或许就变成了‘旧’。但不管如何变化,其民族性和传承性却一直存在。”
以此理念为支撑的新水墨意象馆看似是在搭“新水墨”大潮的“顺风车”,但实则不然。在2013年市场如此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还有胆量开辟空间,唯以“新水墨”作为发展方向,实则也是对风险与机遇权衡之后的理智之举。据侯明轩介绍,其实早在几年前,公司就已经在从事艺术领域的工作。虽然早期多是以城市园林设计规划项目为主,稍有具体的艺术空间呈现,但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成立一个自己的空间已是势在必行之举。而在谈到具体的空间经营时,侯明轩也就新水墨意象馆的特色做了简单的介绍,称会所式艺术空间将会是未来艺术馆的特点之一——在多达3000多平米的空间内,合理地划分出展示空间、艺术休闲会所以及一块独立的室外花园展区。室外花园展区将作为一项公共文化项目在今年3月份开始动工,完全由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构成,计划于今年6月份完成并对公众开放。这也是艺术馆在建馆之初就已与当地政府达成的艺术项目。在此之后,整个艺术馆展区还将与摄影家协会合作,定期进行摄影作品的展示。当然,其它艺术形式也会不定期地在花园展区中呈现。
作为一家有着IT经营经验的艺术馆,新水墨意象馆在之后的发展中也会借鉴金融领域的管理经验进行艺术金融化的操作,并会为其藏家群体提供专业化的市场指导以及艺术品金融化服务。相信这样的跨界经营方式,定能给一些新的艺术品收藏群体带来不一样的收藏乐趣。
新水墨意象馆作为画廊界的新人,借助新颖的经营理念以及尚未退却的“新水墨”热潮,或许能在某种程度上缩短其融入市场的时间,但要想真的在如白云苍狗般的国内画廊界站稳脚跟,也还需要一份如老牌画廊般的坚忍与不放弃。
2005年——2007年是国内艺术界公认的画廊发展最为集中也是最为迅猛的黄金时期。虽然在这一时段内,借由国内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热,很多以当代艺术为主要经营方向的国内商业画廊、艺术机构过度粗放地进入市场,为日后的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埋下了“泡沫式”发展的隐患,但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画廊发展高峰期,才有了日后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后的国内一级市场。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隐患让市场在之后的数年一直深受其害,但也同样成就了今日中国画廊业的繁盛。
余毒未尽,画廊业仍需净化
很多人或许不愿承认,但事实确是如此:今日国内画廊界的整体萧条低迷,甚至举步维艰,正是在为最初的盲目发展埋单,只不过,在今日的埋单者当中,已经很少能再见到当年的身影。当别人在享受“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惬意之时,而我们却只能忙着“替他人还债”,不得不说今日的画廊经营者实在是有些“苦”得冤枉。
画廊在原本的市场链条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这是举世公认的国际惯例。而在国内,画廊的职能在被拍卖行以及交易所甚至是艺术品基金连番轰炸之后,变成了一个职能极为简单的买卖中间人:今天的展览只是为了明天的买卖。如此简单而单一的职能让画廊变成了画店。试问,退步到商店后的画廊还能有多少价值?而这样的价值又怎么配得上其原本的市场属性,被忽视甚至被淘汰又有何可悲伤?
大浪淘沙过后依旧坚守的画廊自然也不甘继续如此的境地,奋起反击自是必然,但长久以来的市场倒挂已然造就了某种交易定势:不管是艺术家本人也好还是画廊也罢,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作品参与到拍卖市场当中,以此来换回一年的生活用度。这样的情况自然加剧了拍卖领域市场地位的提升而削弱了画廊在市场当中应有的价值。在此消彼长间,画廊业越发羸弱而拍卖却越发壮大,直至发展到现在的市场倒挂。
不解决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两级倒挂问题,国内的画廊业就难有真正的发展。同样,如果不解决旧有的粗放式发展陋习,画廊业同样难有美好的明天。
新生力量带来新的生机
2012年的市场调整对于很多人而言显然不只是灰暗,还有希望。就在众多市场常见艺术门类在市场调整大潮中陷入低迷之时,当代水墨以及一些新的艺术门类开始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中崭露头角。从2011年开始,当代水墨先是在海外市场大放异彩,随后引得众多国内艺术机构的注意,一些画廊更是在抓住此时机借助当代水墨之力走上了市场复兴之路。“溪山清远”、“再水墨”、“工在当代”等众多跟当代水墨有关的学术展览先后在国内外上演,促动了当代水墨异军突起,引领了市场繁荣,令这一默默挣扎中的艺术门类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春天。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当代水墨艺术将会是未来10年中国艺术唯一能够真正与西方当代艺术分庭抗礼的中坚力量”。这样的说法或许过于武断,但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绘画精髓的当代水墨确实潜力巨大,值得众多市场操盘手放手一试。而在随后的市场表现当中,当代水墨也确实亮点不断,虽然在拍卖领域未有天价出现,但整体火热的局面还是让人不禁联想到了2005年前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热潮。
在如此大潮之下,一些原本就致力于当代水墨推广的商业机构自然获益匪浅,许多画廊经营者趁此良机赚了个盆满钵圆。或许是借此东风之力,很多新兴的艺术机构也开始选择以当代水墨为主要经营的方向,如原伊比利亚艺术中心在更名为蜂巢艺术中心后,就明确表示将会以当代水墨作为今后的主要推广对象,在其先后举办的几次大型展览中,当代水墨的确占据了大多数。与蜂巢艺术中心近似,2012年9月成立的新水墨意象馆也用其开馆大展“新水墨风向标”标明了自己的态度和发展方向。
“新水墨”与“当代水墨”之间究竟存有怎样的关联性,两者谁才是更能代表当前水墨领域特点的代名词?这一直是业界十分关注且头疼的事情。“新水墨”重在“新”字,而“当代水墨”意在“当代”。仔细考量起来,两个概念其实都是在强调时间性,即突出具有当代艺术语言的新的水墨创作方式。而这样的时间性虽然不足以完全区分新的水墨创作方式与传统水墨之间的差异,但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今天,两者都有存在的空间,也都有各自支持的群体。
“新水墨意象馆”从名字上即可看出其所支持的概念为“新水墨”。首先在概念上,新水墨意象馆执行馆长侯明轩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现在,很多人开始对‘新水墨’的概念提出了疑问,什么是‘新水墨’?我们有自己的观点,这种水墨创作形式首先要有传承性和民族性。世界文化当中如果没有中国的文化是不完整的,不管在发展、变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学习了多少别人的文化经验,都应该尝试着与我们本身的民族文化进行结合,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只不过‘新水墨’的创作本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发展融合了其它文化,但这种融合不应该是彻底地抛弃传统文化,需要有一定的传承跟延续。其次,还要有时代性。艺术创作应该跟时代同步,需要获得现代人的认可与接受,这就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跟时代接轨,融合当下的人文感受在创作当中。或许我们今天视之为传统的文化在其产生时期其实也是新的,只不过这种‘新’在传承了上百年之后,变成了我们眼中的‘老’,但这并不能掩盖其最初的‘新’的身份。‘新水墨’也是如此,只不过是在今天我们将其称为‘新’,但再过去几十年,这种‘新’或许就变成了‘旧’。但不管如何变化,其民族性和传承性却一直存在。”
以此理念为支撑的新水墨意象馆看似是在搭“新水墨”大潮的“顺风车”,但实则不然。在2013年市场如此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还有胆量开辟空间,唯以“新水墨”作为发展方向,实则也是对风险与机遇权衡之后的理智之举。据侯明轩介绍,其实早在几年前,公司就已经在从事艺术领域的工作。虽然早期多是以城市园林设计规划项目为主,稍有具体的艺术空间呈现,但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成立一个自己的空间已是势在必行之举。而在谈到具体的空间经营时,侯明轩也就新水墨意象馆的特色做了简单的介绍,称会所式艺术空间将会是未来艺术馆的特点之一——在多达3000多平米的空间内,合理地划分出展示空间、艺术休闲会所以及一块独立的室外花园展区。室外花园展区将作为一项公共文化项目在今年3月份开始动工,完全由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构成,计划于今年6月份完成并对公众开放。这也是艺术馆在建馆之初就已与当地政府达成的艺术项目。在此之后,整个艺术馆展区还将与摄影家协会合作,定期进行摄影作品的展示。当然,其它艺术形式也会不定期地在花园展区中呈现。
作为一家有着IT经营经验的艺术馆,新水墨意象馆在之后的发展中也会借鉴金融领域的管理经验进行艺术金融化的操作,并会为其藏家群体提供专业化的市场指导以及艺术品金融化服务。相信这样的跨界经营方式,定能给一些新的艺术品收藏群体带来不一样的收藏乐趣。
新水墨意象馆作为画廊界的新人,借助新颖的经营理念以及尚未退却的“新水墨”热潮,或许能在某种程度上缩短其融入市场的时间,但要想真的在如白云苍狗般的国内画廊界站稳脚跟,也还需要一份如老牌画廊般的坚忍与不放弃。
下一条:荷兰艺术家莱斯特有墙隔... 上一条:“美丽道事件”的蝴蝶效... |